《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》直译:心态决定成功。翻译成终身成长也还不错了。
2007 年英文出版,亚马逊 4.4 分。2017 年中文出版,豆瓣 7.7 分。-- 可能歪果仁比较思考这些,国人不太吃这一套。
第 1 章提出了 2 种思维模式:固定性思维、成长型思维。
我见过的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——在课堂上,在工作中,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。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、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。每一个时刻,他们都在接受评估:我会成功还是失败?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?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?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?
霍华德·加德纳(Howard Gardner)在《非凡头脑》(Extraordinary Minds )中总结,杰出的个人有着“一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”。有意思的是,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似乎就拥有他说的这种才能。
第 2 章从几个方面对比来种思维模式
固定性思维 | 成长型思维 |
---|---|
认为个人能力是固定的 | 认为个人能力是成长的 |
担心自己不够聪明 | 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 |
对学习成绩感兴趣 | 对学习过程感兴趣 |
寻求稳定 | 寻求挑战 |
这太难了 | 这太 有意思了 |
追求当下的完美 | 追求进步和未来的完美 |
对评测和失败有压迫感 | 失败是成功之母 |
失败会定义个人能力 | 失败会锻造个人能力 |
选择成功 | 选择成长 |
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,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。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,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,比如走路和说话。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,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。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,他们向前走,摔倒,再站起来。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。
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?
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说,理想的伴侣应该有如下特征:
把他们放在神坛之上。
让他们感到完美。
崇拜他们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希望与另一种类型的伴侣相处,他们的理想伴侣应该有如下特征:
看到他们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。
鞭策他们变成更好的人。
鼓励他们去学习新事物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不已。那么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什么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感觉呢?在事情尽在他们掌握中的时候。如果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——当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,他们就丧失了兴趣。
一次评估就定终生的这种想法,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产生了紧迫感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必须快速、完美地取得成功。当自己的一切在每时每刻都面临危险的时候,谁还会有慢慢成长这种奢侈的想法呢?
我当时是 名一年级新生,并且第一次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。每个人都是陌生人,课程很难,随着时间慢慢推移,我感到生活越来越压抑。终于,我抑郁到了早上几乎起不来床的地步。但是每一天我都强迫自己起床,洗澡,刮胡子,去做我应该做的事。一天,我的情绪实在是降到了最低点,我决定寻求帮助。于是我去找我心理学课程的助教,询问她的意见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想法则完全不同。对他们来说,即使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。他们会说,有天赋有什么了不起的?他们欣赏天赋,但是他们更崇尚努力,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,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,让你取得最终的成就。
努力后还是失败的事实会让自己找不到借口,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们最大的恐惧.
曾经有一名律师花了 7 年时间,代表那些认为自己被欺骗了的人去和全美最大的银行打官司。在打输了官司之后,他说:“我凭什么认为我花了 7 年时间去做一件事,成功就必须属于我?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成功,还是因为我觉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正确的?我不后悔我做的事。我必须去做。即使重新来一次,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。”
即使你认为自己不擅长某件事,还是可以全心地投入其中并坚持下去。事实上,有的时候你投入一件事,恰恰是因为你不擅长做这件事。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个非常好的特征。你并不一定要觉得自己对某件事很在行才会想去做这件事,并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。
第 3 章,描述能力与成功/成就之间的关系,试图解释“成功是能力还是努力的结果”这个古老的话题。我们来看看作者能不能推翻“成功=99%汗水+1%天才”这个公式。
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,青春期是一场巨大的测验。我是聪明还是愚蠢?我长得好看还是难看?我看上去很酷还是一个书呆子?我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?他们绞尽脑汁,不为了学习,而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。而他们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(除了对自己的老师进行生动的攻击外)就是放弃努力。
作者谈到天生资质的时候,讲了一段自己 5 岁的故事 —— 显然作者是想表达自己 5 岁就能抬头啊。
我的一个表兄曾向我提起一件在我们五岁时发生的事。当时我们在爷爷家,他因为什么时候可以吃糖和他妈妈大吵了一架。后来,我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,我对他说:“别傻了,大人们总喜欢处于掌控的位置。你只要先答应他们,之后想什么时候吃糖都可以。” -- 这些话难道不是出自一个未来的心理学家之口吗?
下面这一段简直是朋友圈常见题型:
我们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赞扬。他们听到的话是:“哇,你做对了 8 道题。这个成绩非常棒,你在这方面非常聪明。”他们和亚当·古特尔一样,被放在了“你太有才了”这个位置上。
至于另一部分学生,我们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赞扬:“哇,你做对了 8 道题。你一定非常努力。”他们并不会感到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,他们受到赞扬的是他们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。
这两组人的起点是完全一样的,但在我们的夸奖之后,他们的走向开始不同。我们担心的事发生了,我们对能力的夸奖让那些学生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,他们也表现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拥有的特征:当我们让他们选择的时候,他们对有挑战性、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。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,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。
作者抨击了给人贴标签的行为。
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标签都会扰乱你的思绪:当你被贴上肯定的标签时,你害怕会失去它;而当你不幸被贴上否定的标签时,你会害怕自己正如标签所说。
你会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吗?这个孩子是艺术家,那个是科学家。请记住,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,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。记得我们的研究,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。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。
第 4 章,描述两种思维模式在体育锻炼方面所展现的不同:因为身体条件更容易让人觉得这是天生条件,更容易落入固定思维,进而放弃努力。
以前有过一种说法:高尔夫球员不能进行体能训练,如果你增强体力,便会失去击球时的“手感”。这一说法直到泰格·伍兹(Tiger Woods)的出现才被打破,伍兹拥有自己的体能训练计划并进行大量的练习,他斩获了各项锦标赛的冠军。
即使一些专家愿意承认人的头脑在成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他们依然坚持相信,一切都来源于天赋。
这一章没有那么多 point 可抓,一直在讲述一个又一个体育着的故事,看来作者真的是个体育迷,记得那么多体育冠军们的故事、对话……想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?在当场?不可能吧,估计大多是细心做了剪报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,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,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些冠军身上看到的。
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,挫 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,它是一记警钟。
在体育界中(在医学预科中),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掌控着自己走向成功以及维持成功的过程。
有时候,具有特殊的天赋也是一种诅咒。这些运动员可能会陷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,无法很好地应对挫折。有没有哪项运动对你来说很容易,但是有一天你碰壁了?试一试成长型思维模式,再去努力一次。
第 5 章,描述两种思维模式在商业方面所展现的不同:分别点名道姓的列举了 7、8 位 CEO 来点评。
很多公司都是按照柯林斯所谓“1 个天才与 1000 个帮手”的模式运营的。与那些实现“从优秀到卓越”跨越的公司不同,他们不是去建立一个卓越的管理团队,而是按照固定型思维模式所认为的天才不需要好团队的方式来运营。他们认为,他们只是需要一些帮手来执行他们绝妙的构想。
作者选了几位固定性思维模式的领导者:
- 艾柯卡
- 阿尔伯特·邓拉普
- 肯尼斯·莱,安然公司的创始人、主席和 CEO
- 国在线的史蒂夫·凯斯和时代华纳的杰瑞·莱文:是两名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 CEO
作者用“恶老板”来称呼他们,不是人很凶恶,而是把公司搞到破产。
作者又选了 3 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:
- 通用的杰克·韦尔奇(Jack Welch):因为他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,但是懂得如何掌控这种自我意识的传奇人物——他不是你认为的那种讲求自然发展的、谦虚的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。
- IBM 的路易斯·郭士纳:他接手并拯救了 IBM
- 施乐的安妮·穆尔卡希(Anne Mulcahy):她让老牌复印机生产商施乐公司起死回生,作为另一个曾让公司起死回 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领导者阿尔伯特·邓拉普的反例。
作者对两种思维所举例的每个人用一个章节来讲述,故事短小,我感觉有所牵强,作者应该没有和他们有过更多的接触,仅从一些报道和道听途说就给人家贴标签(前文自己还反对贴标签),我觉得不太厚道。
第 6 章,描述两种思维模式在人际关系方面所展现的不同:作者重点描述了爱情中的不同。
感觉这章写的不咋地,快速略过。
第 7 章,描述两种思维模式下的人(老师、父母)如何教育孩子,以及可能取得什么后果:为人父母的可以认真阅读一下。
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,你会怎么做?
1.告诉伊丽莎白,你认为她是最棒的。
2.告诉她是裁判的不公平让她丢掉了原本属于她的彩带。
3.安慰她说体操其实没那么重要。
4.告诉她她有足够的能力,下一次肯定能赢。
5.告诉她她本来就不该赢。
作者出了一道题,各位选择一下?
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。如果孩子们被“保护”起来,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。他们会认为建议、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。回避建设性的批评并不会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,反而会危害他们的未来。
为什么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能如此无私,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奉献这么多的时间?因为他们是圣人吗?这个问题的答案是,他们并非毫无私心。他们热爱学习,而教学是学习的绝佳途径。他们可以通过教学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,学习自己的教学内容,理解自己和自己的生活。
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通常会将自己看成一个完成品。他们的角色就是传授他们已有的知识。但是经过一年又一年重复的生活,他们不会觉得无聊吗?站在另一群新面孔前开始传授同样的内容,这才是一件艰难的事。
父母如何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:
父母对孩子的称赞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。 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时做出的反应。
称赞孩子的智力和才能这种做法虽然很有吸引力,但会向孩子传递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信息。这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变得脆弱不堪。相反,你要试着注意他们做事的方法——他们采用的策略、他们的努力或选择。试着这样做,看看效果。
内容很多,不一一摘录了。
第 8 章,大结局章节,如何改变思维模式。前面说了一堆固定思维的不好,成长思维的好,最后总要说一说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了。
不剧透了,看书吧。